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从来不乏不畏艰辛、负重前行的坚实脊梁。
自2014年6月任台前县清水河乡潘集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两次主动要求留任,“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把建强班子作为首要任务,先后50余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使潘集村从一个“最穷最乱村”,一跃成为台前县的“文明村”“样板村”;
他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支撑,先后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他创新提出的第一书记管理“五个一工作法”被全市推广,受到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
他向市委建议实施的“专家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被确定为全市三大行动计划之一,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重点工作;
由于工作突出,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扶贫青春榜样”等称号,并代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向省委书记王国生作驻村工作汇报;
…………
他,就是市委组织部驻清水河乡潘集村第一书记赵敬涛。
10月17日,2019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州举行,赵敬涛被授予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对他来说,在第6个国家扶贫日、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个特殊日子里获此殊荣,是对他5年来致力于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一个支部一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他从建强班子入手,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潘集村是典型的黄河滩区贫困村。2014年以前,全村199户872人中有贫困户39户128人,是全乡出了名的穷村、乱村。
2014年6月,赵敬涛被派往潘集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很快,他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结果等了半天仅来了两三个人。打听后才知道,几年来,包括村委会主任在内的多个职务一直空缺,村“两委”班子严重不健全!
这怎么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赵敬涛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一番调查后,他了解到村“两委”班子之所以建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宗族矛盾突出,各派别互相制约。于是,他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摆真情,逐渐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其后,他50余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五老”会征求意见,化解宅基耕地纠纷、邻里琐事矛盾等问题,村里党员、干部重新找到“位置”,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感、认可度明显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潘集村终于健全了“两委”班子,建强了战斗堡垒。
其后,赵敬涛积极指导村“两委”班子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推行基层组织生活“落地工作法”,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同时,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项目资金1480万元,修路,筑渠,建村室、卫生室。潘集村的路通了、水畅了,群众心里也敞亮了。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牛鼻子”,他从选准项目着力,栽好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真扶贫、扶真贫,就要把产业搞起来,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在改善村容村貌、凝聚民心的基础上,赵敬涛又在抓产业发展方面厘出了思路、铆足了干劲。
为了稳妥地开局起步,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赵敬涛了解到,柳编产业是潘集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村民在种植棉柳方面分散保守,没有产业优势。于是,他带领棉柳种植户到山东临沂等地考察,逐渐使群众打消了顾虑、增强了信心,并同步建设“智慧潘集”电商中心,解决了销路问题。目前,潘集村种植棉柳600余亩,参与农户40余户,年增收100余万元。
在深圳一家文具厂打工的村民苑仁希,看到村里近年来的可喜变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赵敬涛的大力帮扶下,苑仁希的文具厂很快建成投产,为村里提供了40余个就业岗位。后来,文具厂需要扩大规模、周转资金、注册商标,赵敬涛又帮助苑仁希找工商、跑银行,使企业很快走上了正轨。
此外,外出务工青年张继康在赵敬涛的点拨和张罗下,返村建起了养猪场;村民李秀立、苑司文、张同印在赵敬涛的帮助下,创办了3处养鹅场……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生根,赵敬涛又将目光投向更远处。2016年6月,他抢抓市委在贫困村村头建设扶贫车间的机遇,带领村“两委”班子用20天时间,整治了村内一处废旧坑塘,建设了标准化扶贫车间,引进投资30万元的木材加工企业,解决了本村及周边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5万元的租赁收入。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他用真情助脱贫,当好群众“贴心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为查找贫困症结、摸清家情实底,上任伊始,赵敬涛挨家挨户看房、看粮、看劳动能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把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识别出来,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几年间,赵敬涛积极组织举办创业就业培训80余人次,组织贫困人员就业8人,争取公益岗位2个;为老党员、五保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共计3万余元;通过“转、扶、救,光、电、教、金、险”等途径,使潘集村4户14名贫困群众脱贫。
从见事、见理,到见人、见情,5年来,赵敬涛对村民的感情渐渐剪不断、化不开。
2017年夏天,贫困户李全君病情加重,家里的麦子无人收割,赵敬涛自掏腰包,收割、装袋、送入家中;2017年,在空巢老人李秀勇80岁生日当天,赵敬涛送蛋糕、拍照合影、全天陪伴,老人感动得直落泪;贫困户苑兆云的儿子苑仁立突发癫痫,赵敬涛听说后立即赶到,一边掐人中,一边清理唾液和呕吐物,并拿出1000元给苑兆云:“赶快带孩子到医院看看。”
赵敬涛办实事、办好事的作风,让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对他的称呼从“赵书记”变成了“这后生”,从“请你吃饭吧”到“来家里吃饭吧”。可是,一天天马不停蹄的他,几乎忘记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模样。
为了潘集村脱贫致富,赵敬涛曾在村里连续工作了87天。妻子埋怨他顾不上解释,孩子病了他顾不上管,母亲身体不舒服他没空问。端午节当天,母亲和女儿带着包好的粽子到村里去看他和乡亲,他瞬间湿了眼眶。
“农村是实践的生动课堂”,他善于思考总结,在“小农村”摸索“大经验”
赵敬涛在担任潘集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同时,还兼任清水河乡驻村工作队队长,负责协调管理43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为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间的学习交流,他创新提出每周一次例会、每月一次学习、每季度一次观摩、每半年一次总结、每年一次评议的驻村第一书记管理“五个一”工作法,被全市推广、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他向市委建议实施的“专家人才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被确定为全市三大行动计划之一,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重点工作。
针对清水河乡各行政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致贫、返贫时有发生的现象,赵敬涛与乡党委认真研究,在全乡开展了“简办红白喜事、倡导文明新风”行动。逐渐地,该乡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者没有了。此举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助推了脱贫攻坚。
由于工作突出,2018年6月6日,赵敬涛代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向省委书记王国生汇报了驻村工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上,赵敬涛心声铿锵:“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决胜阶段。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与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用自己的‘铁石心肠’换取村民的‘两不愁三保障’,他们不脱贫我决不回城!”
丹心正炽、号角正响,新时代人民群众携手奔小康的步履声如此动听、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