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推进乡村振兴
不破楼兰终不还——河南铆足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来源:  浏览量:3892  发布时间:2019-9-5 15:05:52

三月初春,全国两会上,一个数字引人瞩目:2013年以来,河南平均每年减贫110多万人。  

八月秋至,浩荡的金风涌荡中原大地,脱贫攻坚的号角更加嘹亮。  

这是收获的季节,喜看稻菽千重浪。582.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幅83%,8315个贫困村出列、减幅87%,39个贫困县摘帽、减幅74%;今年年底,剩余14个贫困县有望退出,距离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河南只有“尺水之阔”。  

这是决战的时刻,不破楼兰终不还。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村村寨寨、南北西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带领亿万中原儿女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打响消灭绝对贫困的“终局之战”。  

提高脱贫质量“四个不摘”不动摇  

脱贫之后怎么办?兰考最有发言权。  

在全省率先脱贫的兰考,不仅没有松劲,反而处处透着“快跑奔向小康”的紧迫感。一个有力的佐证是:脱贫前,该县115个贫困村派驻着300多人的驻村队员;摘帽后,下沉人员遍布全县454个村庄,超过900人。  

“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引,我省已摘帽的39个贫困县保持干劲不懈、工作不断,全力追求脱贫高质量。  

不摘责任,让干部更受淬炼。2018年,新蔡县靠着“实干干实”摘掉贫困帽,一年多过去,这股劲头不减反增,成了当地的“精神名片”。省社保局派驻该县栎城乡张庙村第一书记顾新伟说:“驻村两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跟群众的关系更近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了。”  

不摘政策,让群众更有底气。去年上半年,焦作市创新实施“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博爱县金城乡西马营村贫困户仝健康享了“大实惠”。“门诊看病总费用23184元,最后报销完自己没花多少钱。”老仝说。脱了贫政府还帮不帮咱?包村干部一席话让他宽了心:“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你大胆往前走!”不摘帮扶,让发展更有后劲。带着村干部到新乡学习英模群体,联系客商到村里实地考察……这几天,团省委派驻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孙庄已经摘帽,这位被群众称为“闺女书记”的80后毫不懈怠:“咱要响应上级号召,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不摘监管,让工作更有效率。在连续两年对53个贫困县进行全覆盖审计的基础上,省审计厅今年对所有使用扶贫资金的136个县(市、区)进行了全覆盖审计。“我们采取市县‘大交叉’和‘边审边改’,让脱贫攻坚工作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说。  

攻克最后堡垒聚焦“深贫”不懈怠  

今明两年,要完成14个县、1200余个村和104万人口的脱贫任务——脱贫攻坚的河南战场,到了“最吃劲”的时候。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今年以来,河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紧盯重点难点,落细攻坚点位,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  

集中发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在政策资金上重点倾斜,今年,卢氏等4个深度贫困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51亿元;在结对帮扶上深耕细作,郑州、许昌等4个省辖市结对4个深度贫困县,全力帮扶产业发展;在社会帮扶上鼓励引导,组织动员千家民营企业,对1235个深度贫困村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曾经基础差、底子薄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今面貌日新。淅川县绿色产业生机勃勃,“长中短”三线结合越走越稳;卢氏县金融扶贫效力日显,群众脱贫路上“无风险”;嵩县依托自然禀赋和龙头企业,特色种植和旅游产业渐成气候。  

实招迭出,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省直有关部门统筹协作,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860元,贫困群众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3元;上蔡县深入开展“重度残疾托养”帮扶,实现“托养一人,脱贫一家”;平舆县创先实施“互联网+医疗”,让群众足不出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太康县大力实施“五养模式”,让每一个特困老人都能安享“夕阳红”。截至目前,全省83.2万人享受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各地托养重度残疾人4045人。  

握指成拳,力促“两不愁三保障”。以14个重大专项工作为抓手,我省围绕“难点、痛点”问题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对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精准核定,今年计划改造9.08万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投资18.86亿元,对2095个村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上半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98.1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00所,全面消除因贫失学辍学。  

衔接乡村振兴紧盯产业不松劲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第一场硬仗;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带贫成效持续显现。  

传统产业换挡升级。在济源市王屋镇罗庄村,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种了上千亩有机蔬菜,村民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太康县探索构树扶贫“1+N”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580户2300人稳定脱贫;潢川县组建院士工作站,建成稻虾共作示范基地3500亩,带动6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500元。  

新兴产业增添动能。为了激活“避暑经济”,今年8月栾川县继续举办高速免费活动,仅8月4日一天全县接待游客就超过10万人。据初步测算,当月该县贫困群众的家庭宾馆户均增收可达3万元。此外,电商扶贫等新兴产业也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活力。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建成村级电商扶贫点超2万个,覆盖6138个行政村。  

三产融合加速推进。封丘县投建“万亩花海”、东湖湿地、青龙湖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带动7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叶县大力支持春晓农业基地,使其发展成集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带起周边数镇贫困群众脱贫。今年以来,全省各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速推动三产融合,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龙头”带动产业链,“特色”提升价值链,“电商”串起供应链,乘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我省的扶贫产业不断壮大,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也架起衔接乡村振兴的“金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55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参与带贫,带动贫困户44.78万户;已培育1.4万家带贫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4.47万户;截至7月底,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823个,参与贫困户284.25万人次。  

铆足全力,咬定目标使劲干;尽锐出战,不获全胜不收兵。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是全省脱贫攻坚战线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更是一亿中原儿女献礼新中国70华诞的赤子情怀。  

摆脱贫困,迈进小康,河南蹄疾步稳、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