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改进作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正风肃纪的铁扫帚决不能停,关住权力的铁笼子必须时时加固。我们要不断总结汲取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把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积累了新的经验。”我们要不断总结好、运用好这些经验和做法,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作风建设的力度要长期保持、成效要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整治“四风”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地方改起,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扫除,没玩虚功,没走过场,成效明显,群众满意。但“一口吃成个胖子不现实”,改进作风也非一日之功。有的陈规陋习尚未根除、致病根源潜藏更深,“四风”问题反弹反复、变异传染的风险依然存在,广大群众仍然担忧改进作风流于形式、成为“一阵风”。我们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克服速胜思想,做好长期准备,紧紧扭住作风顽瘴痼疾,立破并举、扶正祛邪。
作风建设必须始终与党的建设同向推进、同步深化、同频共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长流水、不断线。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把抓作风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引领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改进作风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风清气正好扬帆。”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也是长期的。只有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为作风建设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这要求我们围绕作风养成的全链条来完善制度体系,使改进作风有评价标准、有行为准则、有环境氛围,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真正确立起来。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抓作风必先抓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促使党员干部不断补充精神之“钙”,增强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等各项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理解认识,认清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克服私心杂念,消除官僚习气。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促进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实践证明,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强的党内生活是清除作风之垢的一剂“良药”;要把严格党内生活作为作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在组织约束中锤炼作风、百炼成钢。健全民主集中制,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原则具体化、程序化,明确议事、决策和用权规则,使领导干部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要求履职尽责。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总结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经验,形成一套开展积极健康思想斗争的长效机制。健全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研究改进“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和民主评议等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组织生活质效。
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及时到位的监督是改进作风的有力保证,要把完善监督制度摆在重要位置,突出权力运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格约束、筑牢防线。加强纪律监督,把作风建设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强调改进作风的要求,在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行使中体现改进作风的需要,在违规违纪案件查处中彰显改进作风的力度。加强日常监督,坚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抓起,完善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工作生活保障等制度,持续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的天价”等不正之风。加强多样化监督,积极构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制度化的监督合力。
健全群众评议制度。作风状况好不好,作风改得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改进作风常态化,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要更多地使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由群众评价。建立从群众意见中发现作风问题的制度,全面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使听取群众对作风建设意见、群众监督评议党风等做法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建立向群众公开作风建设状况的制度,定期向群众通报作风建设情况,让群众看到他们关心的以及与其利益相关的问题是怎么改的、改到了什么程度。坚持开门抓整改的做法,及时让群众了解整改的内容、措施和时限,群众满意的方案和措施才能通过,群众一时不满意的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约束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出作风问题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根本上还是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这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约束力。
增强制度系统性。作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观全局、谋长远,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宏观上,着力解决制度体系的“盲点”,聚焦作风建设薄弱环节,立明规矩,用制度规范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群体,形成完备的作风制度体系。在微观上,着力解决制度要素的“缺项”,盯住内部构成不完善的制度用力,加强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衔接、工作机制与责任机制配套、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结合,不断提升制度整体功能和实际效能。
增强制度针对性。面对作风问题多样性,制度建设的主题要突出、指向要明确、措施要具体。坚持点面结合,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作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出台制度,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进。坚持标本兼治,见物见人见思想,既针对具体表现的作风问题进行治理,又针对深层次的党员干部个人修养问题拿出对策。坚持破立并举,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规定,就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就抓紧修订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增强制度可操作性。一项制度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本身就是便于理解和遵守的。但在实践中往往有的制度失之于宽、界限不明,程序繁琐、难以落实。作风制度建设目的是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言行,要按照简便实用、科学严谨的思路,做好细化量化实化工作,使笼统规定变细致、原则表述变具体、模糊标准变明确,把制度的笼子扎得紧一些、密一些、牢一些,强化制度的可行性,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增强制度权威性。制度是红线,谁越红线谁就要承担责任。强化“制度落实要责任落实”意识,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使各级领导干部认清职责,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强化“制度约束是刚性约束”意识,对影响制度执行的苗头性问题高度警惕,及时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对违反制度、损害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行为及当事人,坚决追究责任。强化“制度执行没有例外”意识,不管对领导机关还是基层单位,不管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落实制度的标准不能松、不能降,切实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